English

所谓“人道主义灾难”的背后

1999-08-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 我有话说

国际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已近两个月的时间,然而阿族暴徒对非阿族居民的暴力事件仍然触目惊心。8月4日夜晚,一伙阿族武装暴徒闯入普里什蒂纳市内一位80岁塞族老太太的家中,不停的殴打、叫骂,勒令老妇将一切钱物交出,否则就不得好死。几个小时折磨后,待到维和部队士兵赶到时,老妇已昏死过去,并全身赤裸。在国际维和部队进驻近两个月后,这样的报道仍几乎天天见到。就连美《华盛顿邮报》记者也发出这样的感慨,“今天在科索沃做塞族人真不容易”。没有维和部队的护送,塞族人甚至不敢前去购买面包,公共场合无人敢用塞语交谈,白天居民们尽量不出家门,到了晚上更是心惊肉跳。不但家园被毁或被抢占,就连代表塞族精神象征的教堂和寺庙也几乎被毁之干净。据8月5日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的消息,自维和部队进驻以来,目前已有176753名非阿族居民逃离科索沃,照此推算,目前在科索沃的非阿族居民已不足5万人,科索沃很快将成为纯阿族的种族净化地区。

对于这一状况,北约科索沃官员一方面抱怨维和部队目前仅4万余人,其他维和部队士兵尚不能全部到位;另一方面抱怨国际警察部队迟迟不能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无力维护居民的安全。这等于北约变相承认了自己在科索沃维和使命中的无能。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科索沃问题的1244号决议,北约国际维和部队有责任保护科索沃各族居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但目前看来,这只不过是写在纸上作作样子而已。美官方领导人不断前往科索沃呼吁塞族居民不要离开科索沃,实际上也仅仅是装一下门面罢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人道主义灾难”的旗号下开始了这场针对南斯拉夫的战争,但事实表明,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于科索沃的和平或是各个民族的平等共存并不那么感兴趣,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不过是自己在这一地区的切身利益。

美《纽约泰晤士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尽管轰炸并未使南军事上遭到重创,但美国的各大公司却受益匪浅。对南斯拉夫的“死亡之雨”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上涨,五角大楼的预算增加,特别是波音等美国武器制造商及各大银行的利润迅速上涨。在炮弹的轰鸣声中美元开始重新坚挺,刚刚起步的欧元得到抑制,资本又从欧洲流进了华尔街。就在5月9日美元与欧元的比价刚刚开始下跌之际,美对中国驻南大使馆的轰炸又重新制止了这一势头。战争刚刚停止,美国一些公司又将目光瞄向了未来科索沃地区丰富矿藏资源的开发;借助美对阿尔巴尼亚和科索沃的占领,美国的一些石油巨头已开始着手制订自保加利亚黑海至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岸石油管道的铺设计划;即使是美制药商也获益颇多,打着向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招牌,将自己多年来无法售出或已经过期的药品推向了科索沃,借机免去了自己应付的大笔税款。因此,人们清楚地看到,美国究竟是因何原因而发动了这场战争。

北约并非真心解决“人道主义灾难”的另一证据在于,历来国际维和部队的职责均在于在冲突双方之间建立“缓冲区”,以此来缓解双方的矛盾。但在科索沃问题上美国却独断专行,要求其前提必须是南武装力量应在7日内全部撤出科索沃,对于南方一再强调的“政权真空”及当地居民的安全保障问题根本不予理睬,但今日又借口力量不足,难以保证当地平民的安全。更令人可笑的是,一方面美要求南武装部队须全部撤出,而另一方面,北约部队又不加约束地允许“科解”在自阿尔巴尼亚等地返回时携带各种武器,之后又演出了“科解”须在3个月内非军事化,甚至原先“从未有过重武器”的“科解”需交出各种火炮的闹剧。

7月23日在斯塔罗格拉瓦茨村庄有14名塞族平民被害,尽管当时北约拘捕凶手的呼声甚紧,但两周时间已过至今仍毫无声息,因此塞族居民已基本丧失了对北约部队的信任,全部逃离科索沃恐怕只是时间问题。由于南联盟境内已经存在有近百万的难民,因此这些居民的生活今后也势必将面临更大的不幸。结果,以消除“人道主义灾难”而开始的北约军事行动,又将以新的“人道主义灾难”的出现而告结束。

(本报贝尔格莱德8月7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